信阳翻译公司 信阳翻译公司 信阳翻译公司
123

压不垮的“铁肩”——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许光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

信阳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信阳新闻网所有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
6月的大别山,轻风牵衣袖,苍翠满山头。庄严的大别山干部学院内,情景剧《忠孝无言 一生无悔》正紧锣密鼓地排练。情景剧所演绎的,正是新县人民爱戴敬仰的“将门布衣”——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许光的故事。

时光回溯到51年前,同样是火热的6月,北海舰队36岁的优秀舰艇长许光回到了一穷二白的家乡新县,成为县人武部一名普通的参谋。作为许世友将军的长子,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,许光留在部队有着可以期许的美好前程,但当父亲把回家乡照顾奶奶、为老区人民尽孝的考题放在他面前时,他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从此,他满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,为家乡建设殚精竭虑、呕心沥血,用48年的坚守,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忠实践行党的宗旨,永葆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和革命血脉的时代壮歌。

新县,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、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首府所在地、革命低潮时期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,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。走过革命岁月的新县,百废待兴。“一个灯泡照亮全城,一个喇叭响彻全城,一根香烟抽遍全城”,就是当时新县的真实写照。

“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,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。”这是许光写给父亲的信中的话。决心扎根家乡的许光,要在这片被热血染红的土地上画出美丽的图画。

1969年夏,时任新县人武部军事科长兼县邮政系统军事代表的许光主动请缨,负责建设千斤乡159微波站。山上没有路,就披荆斩棘;没有机械,就肩挑背扛。300多个日子里挥洒汗水,不舍昼夜,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,当微波站建成时,精干的许光愈发黑瘦,但老区人民听到了山外的声音,许光笑了!

上世纪70年代初,许光又受命带领民兵架设高压线路。同样是几吨重的水泥杆,还是靠人工一根根往山上扛,一锹锹往山里“栽”。巍峨的大别山,在许光的眼里,就像辽阔的北海,任他驰骋,乘风破浪。35千伏的高压线路架通了,明亮的电灯照亮了当年的鄂豫皖苏区首府,老区人民沸腾了!

1980年,新县境内的一座大山突发火情。时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的许光正值夜班,得知火情,他二话不说,立即赶往事发现场。由于消防器材短缺,许光带领救火队员砍下马尾松,用树枝充当灭火工具。火焰烈烈,山风助燃,迎面而来的热浪将许光脸上炙烤出了一个个血泡,从头天晚上到第二天中午,灭完火回来的许光让人难以辨认。许光生前同事、新县武装部原军事科副科长丁进先记忆犹新:“回来的路上我碰见他,眉毛烧得直打弯儿,脸上全是水泡,都快认不出来了。”

许光就是这样,工作起来像个“拼命三郎”,有着压不垮的“铁肩”。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、办实事,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,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。在他任职县人武部副部长的20年间,一顶草帽、一个水壶、一双胶鞋,陪他走过了新县的山山水水。在下乡开展国防动员和发展民兵武装时,他与百姓同吃同住,甚至还立下了不喝酒、不抽烟、不吃肉的“三不”规定。

1982年,许光转业到地方,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,然而亲力亲为、一心只为百姓的敬业本色却始终没变。他经常深入到乡镇村落、田间地头,听实话、摸实情。有时下乡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,甚至连儿女参加高考都顾不上陪伴。可当哪里发生灾情或险情时,他总是冲锋在前。

1987年新县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,他跑遍了全县水库的角角落落,查漏补缺。一天深夜,许光接到某乡山洪暴发的危情后,连夜乘车赶赴现场。当时路面被洪水冲毁,吉普车栽进被水淹没的深沟里,巨大的惯性把他撞出挡风玻璃,造成重伤,昏迷三天三夜。苏醒后的第二天,许光又悄悄地离开医院上了前线。在1987年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前,许光所包的几座险库安全度汛,没有发生任何险情。

此类敬业如命的事,在许光身上数不胜数。他的一生没有像父亲许世友那样惊天动地,但他却默默无闻地把灵魂和身体一起奉上,交付给了这片洒满父辈鲜血的土地。他既像泥土一样朴实、大山一样沉寂,又像大别山中璀璨夺目的映山红,永远盛开在人民的心中……

编辑:信阳日报社全媒体编辑-郑琦
分享到:


  • 相关文章

热门城市:
区县翻译 :

在线客服

QQ客服一
在线客服QQ10932726
QQ客服二
在线客服QQ1097430389
QQ客服三
在线咨询